如何做一个持支持态度的人
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杰风
(2013年6月28日)
首先我们从破题开始,题目的关键词是“持支持态度”。就是对“支持”的一种内在信念。就是要时刻对外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能量”是一个佛教名词。是指对人和事物都有一种正面的企许,包括恭敬、感恩、祝福等这种给人带来正面情绪的表达。由“支持”让我想起佛教中的“加持”,这两者是否有关系,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我们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比如“觉悟”,因“佛”这字本意就是“觉悟”的意思。而“加持”就是通过“念力”对他人持续的施加影响。而“念力”就是由于你高度专注于这种意念,它所产生的一种力量或能量。
那么“支持”这种信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它是由更广阔的历史时期和更高远的视野所带来的。下面我想从两个维度加以论述。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二是从当代管理学角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儒家是以孔孟为总结者。特别是孔子,他是集大成者,但不是开创者。中国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其源头来自于上古时期的经典,儒学界称为“六艺”。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和春秋。由于乐经已失传,所以也称为“五经”。它们都经过孔子的删减和整理。被孔子称为“述而不作”。在春秋时期被总结并书写下来,凝聚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已被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体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底层代码。所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人类文明萌动的“轴心时代”,孔子一手缔造了中国人的基本品格。
儒家所要解决的就是生存的社会性问题,就是如何将个体置于群体之中,孔子给出的答案就是“礼”。在古代,“礼”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永远伴随着你。“礼”又分为“经礼”和“仪礼”。“经礼”类似现在的宪法,行政法、民法等,它规定共同体最重要的一些公共事务,以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仪礼”涉及到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应该有的一种行为模式。
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书,就没有办法正确表达思想,如果不学礼仪,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又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来促进社会和谐的。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就不能过分迷恋自我,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而是要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克制,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就是降低自己的姿态,承认对方的强势,其本质就是打“引号”的自我矮化。修剪自己的傲慢心,养成自己的谦卑心,这就是修养。所以说礼是一种尊重的艺术,就是自卑而尊人,就是能够包容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孔子就是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天然不同,同时也看到每个人都有修行出礼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
“礼”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各安其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一个良性的秩序,由个体到兄弟到父母到官长到君主,形成一个链条,每个个体在这个链条之中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其本分。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使命,就是守其本分,知其使命。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秩序就会非常稳固。另一个层面就是说当出现冲突的时候,你要学会节制,在失序的时候,在混乱的时候,你要有一种把持力和包容的能力,这就叫“温和”。那么礼的功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呢?它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因为从基因学的观点来说,人类更倾向照顾子代,包括动物,这是物种延续的需要。而对上一代的爱虽然也是我们内在的本能,只不过跟对下代的爱相比显得没有那么强烈,这是人性的使然,所以对上一代的侍奉变成了一个需要教化的过程。教化就是让你脱离低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对抗人的劣根性,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原因。教化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塑造成一个文化生命。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规则灌注到他的身体中,举手投足有规矩、言辞有章法,与人交往有规范,让他的身体有纹路,在古代“纹”通“文”,以文化成人,这就是文化初始含义。
我们汉字中“教化”的教,左边是个“孝”,右边是反文旁。在甲骨文中,这个反文旁就是一只手拿着一个小棍。拿小棍干什么,是在指教你。所以说“教”就是让你如何行“孝”,就是体系化的孝,并把孝作为所有教化的基础。儒家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先,就是服从力为先,所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顺从。因为教育的基础来自于顺从和服从。因为人从小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单方面接受老师或长辈的经验传播,你必须以顺从和服从为前提,因为你没有经验,只能全然的接受。你不以顺从为前提的话就是“孺子不可教”。
“孺子可教”的典故大家可能听过,讲的是汉朝时候的张良,有一次他在过桥时遇见一位老翁,老翁为了考验张良的为人,看见张良过来后,故意把一只鞋弄掉到桥下,却对张良说:“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很生气,真想揍他,可一想,他这么大岁数了,不必与他计较,便忍气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不料老头又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鞋都捡上来了,就给他穿上。穿好了,老头笑着走了。张良觉得这老头怪怪的。没想到老头走了几步,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你五天后,天亮的时候还到这儿来”。到第五天张良按时到桥头,老头已先到了。老头生着气说:“年轻人,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让我等你,过五天再来。”五天后,张良鸡一叫就来了,可是老头又先等在那里,老头又把张良训斥了一顿。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动身,赶在老头前到了桥头,老头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着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熟读此书,就可以做王者之师!”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是凭着此书,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儒家为什么要把孝道作为其学说的起点呢?是因为家庭关系首先是一个时间关系,也就是代表过去的父母和代表未来的子女,他们的人生相互交织,造就了现实家庭生活和我们人生意义的永流。而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好像特别天然,而孝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亲子经验中把它引发出来,但是它一旦出现,就会带动道德、人伦等一群意识能力的出现。而正是这些意识能力的出现,使人类脱离动物,成为人。所以孔子说:“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也,好乱者未之闻”。从另一个方面又印证了古代的一句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在我国汉代,有一种发现和培养官吏人选的方法叫“举孝廉”,被推举的学子,除了博学之外,更须孝敬父母,行为清廉,所以称之为孝廉。中国文化讲究以孝治天下。一个不热爱家庭,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怎么会热爱国家,效忠君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家庭才能出好公民”。孔子又说:“君子务本,从孝悌之道”。君子需要把孝悌作为自己的根本。孔子认为,推行孝悌教化也是为政的一种方式。将孝悌用于政治,可谓之仁政。
同时儒家也十分重视夫妻关系。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始于夫妇,认为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
《诗经》开篇《关雎》就是在婚庆典礼上,对婚姻和谐的祝福和颂唱。因为古人不笨呀,认为做夫妻难得,恩爱、称心如意的好夫妻更是难得,所以在婚礼上祝愿大家好好做夫妻。有了好夫妻才有好家庭,好家庭教育出好子女,同时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好家庭多了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
所以,儒家相信从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出发,这种人类至爱,它就不会局限在家庭成员之中。它就会漫流出家庭成员之外。推己及人,从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成为一个“仁”人,仁者爱人。什么人最多?民最多,老百姓最多,这就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孝”的核心是服从力。什么是服从力?现代社会都强调控制力、创新力,我的地盘我作主。难道服从还要力吗?实际上服从是要力的,是需要我们在一定氛围下逐渐修行养成出来的一种能力。所谓服从力强,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当下的境况,很清楚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不打折扣地甚至是超额地完成你要做的事情。现在社会大家好像总认为服从很卑微,很没劲,很不酷,很不是人。但是我们从宏观上看,你如果缺乏这种养成,你肯定没有足够的胸怀,没有足够的胸怀,你就没有足够的心量,你没有这种心量,你就不能包容复杂多变的外部坏境和复杂多变的人事关系。如果你服从、顺从的能力越强,实际上包容度就越大,包容度越大,你就能化解那些表面上的冲突,把表面的冲突化为和谐,这个能力就是压缩小我,成全一个更大的格局。只有那些服从力很低的人,他才把顺从别人,服从别人当做一种负担。而服从力强的人,也就是妥协,迂回的智慧和能力足够强的人,他能够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在退让之中获得进取。
在清末,潮州出了状元叫刘庆泰。慈禧在接见他的时候,把他名字记错了。说:“你就是新科状元王庆泰吗?”而刘庆泰说:“是,臣就是新科状元刘庆泰。”这样慈禧也听出来自己说错了,但不觉得尴尬,反而很欣赏他,因为他既没有纠正慈禧说我不叫王庆泰,叫刘庆泰,又没有承认我是王庆泰。他既服从了你,同时又表达了我。
这就是服从力,所以服从力不是低三下四,不是随声附和,它是一种积极的沉默,在顺从当中的积极主动的智慧和艺术。
最近几年,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国学热,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都十分注重学习和运用。其中“弟子规”就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特别是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弟子规”与“三字经”、“百家姓”一样,都是古代蒙学读本,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精神。
“弟子规”中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就是恭敬的听。“父母责,需顺承”等。这些都是讲的服从力的问题,如果是服从力低下的人,不仅父母呼他是缓的,其他人呼他也是缓的,就是领导下命令,他也是懒散的。如果父母责备他两句,他马上会顶嘴,会狡辩,要不是就会吵架或是陷入僵局,陷入负面能量的对峙状态,你敢跟父母这样,你一定敢跟领导这样,表面看你很主动,别人说一句你说十句。实际上背后支持你的不是主动性,而是处于一种被懒散,不敏感的惰性所控制。这就是管理学上所说的石鼓型员工,虽然有鼓的形状,但是敲不响。而真正好的员工,应当是小叩即发大鸣。现在管理学上有一本书叫《至加西亚的信》,讲的是:美国与西班牙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利让一个叫罗文的大尉去古巴给一个叫加西亚的人送封信,要是一般的人就会问,这个加西亚是谁?他到底在哪儿?有必要送这封信吗?就我一个人吗?为什么不让别人送?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罗文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半年之后,他把加西亚的信带回来交给了总统,这就是当代管理学所要求,请给我结果,不要讲条件,要的不是解释。
下面再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谦卑。就从《易经》中有一卦叫“谦卦”说起。先简单的介绍下《易经》。《易经》也叫《周易》,首先是由伏羲发明了八卦,也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一卦由三个爻组成,一横称为阳爻,中间断开的叫阴爻。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卦,每一封有六爻,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并对每一卦作了卦辞,每一爻也作了爻辞,这就是《周易》。六十四卦是关于吉凶程度态势的光谱,是一种情景。它教给我们的是,在判断一个人或事情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说吉或凶,就是不能简单的说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而是要看过程,看他在具体的情景下是一个什么态势。在六十四卦中除了“谦卦”外,其它六十三卦的爻辞都有凶,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谦卦”的卦象是上面是一个坤卦,代表地,下面是一个艮卦,代表山峰,它呈现的一幅场景是:空谷藏峰。就是在地下面有一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在远处你看不见,因为它在地的下面,走近以后你感受到山的存在。它被描述为:卑者为上、亢者为下。退避为表,征伐为里。天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蕴其内。它所倡导的谦,不是小人之谦,小人之谦是一味的示弱、退让,好好先生,特点是没有方向和目标,无原则的退让。它倡导的谦是君子之谦,是有方向和成就的。爻辞讲:劳谦君子有终吉。终就是有目标,劳就是进取,是努力,有方向感,有目标的一种谦。自强而示弱,低而不糜。就是谦卑而执着,羞色而无畏。精进如饥,虚心若愚。所以做为一个持支持态度的人,就要有这种品性。因为人的心性和品性决定了你怎么做事。
二、无独有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顺从,被现代西方管理学所倡导的“仆人伦理”所契合
所谓“仆人伦理”就是以一种仆人姿态和身份去工作,由于你对工作的专业、投入,把份内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做到精彩,而不是总想份外的事情。以顺从的方式达成目标,而不是以反抗的方式。
因为仆人在做事的时候,他时刻知道边界和局限。他知道哪些东西是不可逾越的,他知道这个世界上他的位置在哪里,因为在一个家庭中,只有仆人的权利最小,一个好的仆人在这样共生系统中要完成任务,必须发挥出他最强的能力。就是他能包容,他能引导,他能以一种婉转方式达到目标,而不是一种呵斥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控制的方式达到目标。通过以顺从的方式达到目标的能力,这就是弟子规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像仆人那样在弱势的情况下,发展出最强势的能力。
“仆人伦理”告诉我们,在本质上我们都是仆人。毛主席说过,党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有这种意识我们就会顺从、配合、支持他人。稻盛和夫讲了一个故事: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是人人做对方的仆人,他人就是天堂;人人只为自己,他人就是地狱。林肯说过一句话,“人生于服务,死于服务”。所以说服务不是献媚,而是全身心的认同。领导者也是仆人,因为他是个服务者。有一天有人看到耶稣在给他的门徒洗脚,别人就很诧异,问耶稣为什么要这样做,耶稣说:“你要引领谁,就要伺候谁。”这就是由“仆人伦理”所发展出的仆人领导力,你要影响谁,你就要服务谁,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意所在。只有服务精神的人,它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人。“领导”是因为你对别人能做更多的事情,别人依赖你,你才是领导。所以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领导跟美女一样,如果你老想提醒别人你是,你肯定不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应该是众望所归。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做一个持支持态度人的粗浅见解。最后,我想用《诗经》中的一首诗结束我今天的讲座。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谢谢大家!